《金融的逻辑1》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1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钱、资本和财富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
"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
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
靠友情实现的交易越来越由市场取代
金融市场必须加快发展
第3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未来收入资本化之后
证券化使“钱”更多
第4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金融技术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
西班牙与英国:西方国家中不同的故事
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靠掠夺
第5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美英市场经济的核心差别
英国如何措施股市发展良机
美国股权文化如何发展起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6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近二十几年持续增长的启示:政府敢于“借钱花”
王朝时期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存银子
两种国策,两种结局
晚清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靠增税缓解财政危机的陷阱
缓解财政危机的金融手段
什么情况下靠公债更增强国力
加税或国债:哪种更好
中国做强之路能走多久
第7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美国自独立起就必须靠借债
大量债务逼着美国发展资本市场
政府穷、民间富催生民主与法治
国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
第8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过去的财富载体
今天的理财工具
中国理财前景
第9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什么是“高利贷”
为什么各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别这么大
传统影响借贷利率
沿海省份金融业较发达
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金融越不发达
机构金融越发达,借贷利率就越低
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如何放开民间金融
第10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现代金融改变了金融危机的潜在规模
金融危机为什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这么容易发生
中国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吗
第11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法治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前提
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发展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12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美国没有进入“水深火热”中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
给中国的启示
第13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政府接管危机公司在美国不是第一次
市场经济没有终结
第14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借贷消费的起源
借货消费模式的巩固
借贷消费不道德吗
借贷消费模式还会继续
第15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16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第17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也谈凯雷收购徐工
第18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回顾中国近十几年的经历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法律传统
中国证券市场及真法律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背景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以前
突破口在哪里
关于证券民事诉讼的临时禁令
禁令的部分突破
产品责任民事诉讼
产品责任与证券民事诉讼之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19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文化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儒家文化的今与昔
金融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出路
"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口号有意义吗
第20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 孝道" 文化
社会转型让"孝道" 文化成为历史
从美国过去一百竿的金融发展看中国金融的未来
由金融市场取代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
第21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金融交易的本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发展出证券金融
西方金融的兴起
中国的证券洋务运动
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证券发展
千万别再重复宋朝的选择
第22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最后的话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科学技术与金融技术
货币金融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技术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文化
以金融技术解读近代史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编辑说明
致谢
新版后记
用户名或邮箱可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目录
《金融的逻辑1》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1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钱、资本和财富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
"资本化"带来经济增长
土地、资源与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靠亲情实现的隐性交易逐渐由市场取代
靠友情实现的交易越来越由市场取代
金融市场必须加快发展
第3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未来收入资本化之后
证券化使“钱”更多
第4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金融技术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
西班牙与英国:西方国家中不同的故事
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靠掠夺
第5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美英市场经济的核心差别
英国如何措施股市发展良机
美国股权文化如何发展起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6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近二十几年持续增长的启示:政府敢于“借钱花”
王朝时期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存银子
两种国策,两种结局
晚清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靠增税缓解财政危机的陷阱
缓解财政危机的金融手段
什么情况下靠公债更增强国力
加税或国债:哪种更好
中国做强之路能走多久
第7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美国自独立起就必须靠借债
大量债务逼着美国发展资本市场
政府穷、民间富催生民主与法治
国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
第8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过去的财富载体
今天的理财工具
中国理财前景
第9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什么是“高利贷”
为什么各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别这么大
传统影响借贷利率
沿海省份金融业较发达
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金融越不发达
机构金融越发达,借贷利率就越低
民间金融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如何放开民间金融
第10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现代金融改变了金融危机的潜在规模
金融危机为什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这么容易发生
中国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吗
第11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法治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前提
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发展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12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美国没有进入“水深火热”中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是否已走到尽头
给中国的启示
第13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政府接管危机公司在美国不是第一次
市场经济没有终结
第14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借贷消费的起源
借货消费模式的巩固
借贷消费不道德吗
借贷消费模式还会继续
第15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16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第17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中行、工行上市和携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也谈凯雷收购徐工
第18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回顾中国近十几年的经历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法律传统
中国证券市场及真法律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背景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以前
突破口在哪里
关于证券民事诉讼的临时禁令
禁令的部分突破
产品责任民事诉讼
产品责任与证券民事诉讼之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19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文化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
儒家文化的今与昔
金融发展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出路
"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口号有意义吗
第20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 孝道" 文化
社会转型让"孝道" 文化成为历史
从美国过去一百竿的金融发展看中国金融的未来
由金融市场取代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
第21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金融交易的本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发展出证券金融
西方金融的兴起
中国的证券洋务运动
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证券发展
千万别再重复宋朝的选择
第22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最后的话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科学技术与金融技术
货币金融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技术对个人生活的意义
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文化
以金融技术解读近代史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编辑说明
致谢
新版后记
简体
繁體
加入书架
1
/
7